找到相关内容39119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问:见财不贪著就是财布施吗?

    布施本身,就具有远离贪著的内涵。如果我们对财富的贪著很深,就会悭贪吝啬,舍不得布施。所以,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,同时也在帮助我们克服人格中的悭贪。从这个角度说,不贪著也具有布施的意义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31678074.html
  • 问:佛经都是佛所说的吗?

    佛经也好,论典也好,既有佛陀所说的,也有佛弟子依法修行,然后证佛所证,再将自己的体验阐述出来。因为他们所证的法与佛陀的所证是相同的,所以也是佛法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078118.html
  • 问:俱有缘和增上缘有何区别?

    俱有缘就是辅助亲因缘感果的缘。而增上缘是不碍他法的产生,所以,俱有缘亦具有增上缘之意,俱有缘是属於增上缘,增上缘不一定是俱有缘,譬如亲因缘。亲因缘是感果的主因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0478123.html
  • 问:佛经描述中八大地狱是哪些?

    八大地狱:八大地狱是此道最根本,到处充满火焰,所以也叫八热地狱,即等活、黑绳、众合、号叫、大、炎热、大焦热、阿鼻等八大地狱。最底层就是阿鼻地狱,亦即无间地狱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0142978147.html
  • 问:拜佛时为何双手翻掌?

    实在讲是很好的运动。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做其他运动,就是拜佛,拜佛是最好的运动。心清净,心地真诚,只想佛,身体每个动作都做到了,全身运动量都够了。这是动静一如,心是静的,身是动的,跟其他的运动不一样。所以养生之道,养心要静,心可不能动,心动就坏了;身?身一定要动。所以佛法用轮做代表,你看轮,轮转的时候它的身要动,圆心不动,你想这个道理。所以佛家教人拜佛,是身心统统顾到,最好的养生之道。 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5/17553880405.html
  • 静波法师答:为什么贪嗔痴能掩盖自性,自性却不能掩盖贪嗔痴?

    为什么贪嗔痴能掩盖自性,自性却不能掩盖贪嗔痴? 静波法师开示:那当然了,因为贪嗔痴,它阻碍了我们,因为你贪心,你嗔恨心,你愚痴,所以你就很难发现事物的真相,而你就一直停留在假相上,红的绿的蓝...贪嗔痴没有任何意义,所以它不会去掩盖,所以大家必须清楚这一点,所以只有我们的贪嗔痴转移了,改变了,改善了,你的学佛才会有价值,包括你追求神通,包括你说你要开悟,这同样也都是贪嗔痴,包括你对别人有这样那样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432988108.html
  • 问:什么是普佛?

    "普佛","普"有"多"、"众"的意思。所以,普佛指礼赞众多佛菩萨,例如:"延生普佛"、"往生普佛"。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08/09235089560.html
  • 李炳南答:念佛一法,可消罪业,可消病障,可以往生,为什么还要念咒呢?

    李炳南居士答:人的根器不同,各有所喜,所以佛为随顺众生,就教授了很多法门。六字洪名也是秘密,古德说,一个阿字就是八万四千陀罗尼之母,故念佛既是显,又是密啊!

    李炳南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6125094751.html
  • 心不异性

    心不异性   问:“圣人无心,即是佛。凡夫无心,莫沉空寂否?”  师云:“法无凡圣,亦无沉寂。法本不有,莫作无见。法本不无,莫作有见。有之与无,尽是情见,犹如幻翳。所以云:见闻如幻翳,知觉乃众生。祖师门中,只论息机、忘见,所以忘机则佛道隆,分别则魔军炽。”  问:“心既本来是佛,还修六度万行否?”  师云:“悟在于心,非关六度万行。六度万行,尽是化门、接物、度生边事。设使菩提、真如、实际、解脱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70457098.html
  • 季謙先生讲课录:狭义的宗教与广义的宗教

    仪式,那更是“教”。所以各种学术都是要讲些什幺内容,都告诉人们一些东西,其实这“讲些什幺内容,告诉一些什幺东西”就是教导人,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看成一个“教”。刚才我说,“何况是实践的学问,更有教的意义”,就是教训你,引导你走向人生的理想。  儒家当然有教导你人生理想是什幺,而且教导你如何走向人生的理想,所以当然也可以叫作“儒教”,道家也是,甚至基督教也是教导。所以任何学问都可以方便称为“教”,因为...

    季謙先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170418.html